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城市也好,最有价值的无非就是人。
而留住人才的核心要素,就是一种环境。
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连续三年当选中国最宜居城市,若是要比“软环境”,无锡想低调都难。
不过除了生态环境之外,真正留住人才的还有靠那些由科技、产业、资本所构建的“科创环境”、“金融环境”。
只有让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良性循环,人才企业才能作为创新主体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我们关注到,近期无锡市委组织部开了一个会。
无锡市委组织部第六党支部联合9个相关单位党组织签约成立“无难事、悉心办”人才服务党建联盟,在这场活动上,“太湖人才发展基金”新鲜出炉,作为无锡首家人才母基金,太湖人才发展基金规模2.01亿元,将为无锡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强金融支撑。
让我今天非常有兴趣来谈一个无锡一直以来不太宣传、但又做得异常扎实的工作:人才金融。
PART 1|壹
一次与金融资本的共振
2019年,无锡市与毅达资本共同发起设立2.1亿规模的第一支毅达太湖人才成长基金,重点围绕无锡重点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行业进行重点布局。
两年不到的时间,人才成长一期基金投资成果丰硕:
完成了对亚电科技、众硅科技、飞谱电子、卓品智能、迅芯微等12个重点项目的投资,人才项目覆盖率100%。
资本的介入也让无锡意识到,金融就是桥梁,一旦资本介入,人才、产业、城市之间就有了链接和润滑,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3月,毅达资本的第二支人才成长基金已经箭在弦上,瞄准靶心,精准续航:
第二支基金规模5亿元,主要投向符合太湖湾科创带产业导向的行业或领域,优先投资助力“双创人才”“太湖人才”“滨湖之光”等人才创新创业企业。
同时,由彬复资本管理的无锡太湖人才天使一期基金也已经完成投资企业9家,投资总额8,160万元。
如今,资本、产业、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就拿第一期太湖人才成长基金来说,投资的12个项目中有10个位于无锡,这10个项目累计完成融资近11.60亿元,融资杠杆放大倍数超8倍。
刚才我们提到的太湖人才发展基金,是无锡市人才集团与市创投一起组建的,规模为2.01亿元,今后该基金将打造“猎+投”运营模式,持续开展人才项目投资。
无锡为什么能频频获得资本力量的信任?
PART 2|贰
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
“政府搭台并遴选企业路演,让我们投资机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心里更有底。”毅达资本合伙人袁亚光说。
如今,创新创业大赛成为无锡的引才优势之一。大赛一方面为无锡的引才工作开了新的通道,一方面也是投资者们的“比武场”,这里从来不缺好项目,因此更需要金融机构专业的眼光。
2016年,无锡打造了“创投无锡”活动品牌,主要针对中小微科技人才企业,增加这些企业的曝光机会。
六年时间里,创投无锡一共举办了115场路演活动,112个项目获得总额超过44.5亿元的融资,其中路演企业中已诞生卓易信息、航亚科技、中科微至等三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2022年过去了一半的时间,6个月里创投无锡一共举办了8期路演活动,5家企业获得1.75亿元融资。
最特殊的是在疫情爆发的那段时间,那时候没有办法举办线下活动,但无锡却有一种“拼命三郎”的劲——“想尽办法也要办”,为自己引项目,为企业求融资,路演肯定不能停。
由此“创投无锡”也迎来一个高光时刻——政府开直播,让人才当“主播”,让有融资和落户意向的海外企业家与国内投资机构直接交流。
估计当时参赛的企业家和投资机构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直播“盛况”,仍会觉得不可思议——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创投无锡”连续举办十余场云路演,平均每周一场云路演,总在线人数达到11700多人,引来各类融资8300万元……
政府与资本双双助力,这时候人才和企业在其中获得了什么?
答案或许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
2020年,曾在“创投无锡”平台上参加过路演的中科微至公司获得了2.3亿元投资,这也是“创投无锡”历史上单笔最大投资。
深创投是领投机构之一,深创投人才基金负责人王红卫对中科微至及创始团队的研发能力和商业化落地能力印象深刻:
中科微至是全球少数具备智能物流输送分拣系统及其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能力的公司,而且产品在多家头部客户得到规模化的应用。
中科微至董事长李功燕也肯定了“创投无锡”对于中小微企业的价值:“企业在资本机构面前获得了更多展示机会。”在深创投与中金启辰基金联合领投后,中科创星、新潮集团、无锡物联网产业基金等机构陆续参与跟投。
PART 3|叁
一座让人安心的港湾
当金融服务和科创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之后,项目和人才接连落地,这时候关于“人才”的系统工程里还缺一个平台,也就是说,缺一个将人才、资本、产业汇聚在一起的“主阵地”。
每一个吸纳进来人才都像是一艘船,等待驶进能给予一份安全感的港湾。
去年春天,这个“港湾”诞生了——无锡人才金融港应运而生。
要问短短数年间,无锡是如何做到真正的“产才融合”的?
这背后,是一座现代都市与专业平台的相互成就。
人才金融港是无锡首座“人才服务综合体” ,涵盖公共服务面积3500平米,人才服务机构载体面积8684平米,集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四大服务资源。
成立之初,为的就是给人才和企业单位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现在这里除了成立之初设立的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人才客堂间等八大功能区之外,还集聚了近30家人才服务机构和基金公司,配备了路演室、洽谈室、演播室,全部备有智能化远程可操控系统,将开展常态化项目展示、路演、专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现在,人才金融港已经成为了金融服务商与人才团队的“大本营”。
从2020年首届“太湖杯”国际精英创业挑战赛开始,每年“太湖杯”都会挖掘很多成熟的、能够实现未来产业增量的企业。去年的太湖杯大赛颁奖典礼一结束,6个备受关注的获奖项目代表就前往“创投无锡”的路演现场,与近20位投资人上演一场“人才+资本”的对话。
在这里,似乎从来不缺一场思想活跃的“头脑风暴”。上个月,近 30 位企业 HR 经理坐在一间会客厅里,共同探讨疫情下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做好人才招引工作。
前几日,无锡人才金融港党支部也加入了人才服务党建联盟,以一种全新形式继续为人才服务。
简单来说,联盟成立之后人才们能享受到的“优待”就更多了。
比如说原来没有的专属窗口。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就在人才金融港内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特别设立了服务专窗,今后将针对高层次人才开展相关业务。
比如说医保办理手续。
今后,市医保中心会通过组建专班服务、设立专业驿站、开通专席热线等方式,满足全市各类人才对医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备案等经办服务的需求,全流程提高人才医保服务的效率,着力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座“港湾”将无锡关于“人才”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这里不仅完善了无锡“拨、投、贷、险”联动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更是实现了为人才企业铺路搭台、牵线搭桥的现实场景。
PART 4|肆
一城而居的魅力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
“人才+项目”归根到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就无锡来说,这几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做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背后,是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无锡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全市拥有人才总量191万人,形成了包括14.8万高层次人才、1.71万留学归国人才、45.1万高技能人才在内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吸引17位诺奖得主、50多位中外院士来锡合作创新创业。
可以说, 政府的“方向感”、产业的“人才力”、资本的“金融力”,铸造了无锡独特的城市竞争力。
而这股“金融力量”体现的是无锡对于引才工作的“务实精神”——引才工作讲的是一个实效。
比如建立人才贷,无锡“人才贷”、“人才投”总额位居全省第一。
“人才贷”无需企业提供抵押担保,政府兜底,让一大批创业企业从无锡起步。
在人才贷建立之前,无锡也曾经采用过补贴招人的办法,但是靠奖励、补贴吸引来的人才,其能力、项目不一定符合无锡的城市发展规划,也不一定适合无锡的产业结构。后来,为了跟产业结合更紧密,无锡联合3家银行推出了“人才贷”,帮助人才企业从银行贷款。
现在三家合作银行已经支持了224家人才企业,获得13.79亿元无抵押贷款,这些企业都是政府在信用担保,如果贷款发生损失,由财政承担80%,银行承担20%。
这样的支持力度,就像是给创业企业插上了双翼,无锡的人才企业自然也就“插翅腾飞”。
目前,无锡累计14家人才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占全市上市企业A股市值44%。
总结一句话:
近年来,无锡持续推进“人才+金融”行动,以政策为引领,强化对人才企业的资本支持;搭建高端化、品牌化对接平台,打造创新资源“交汇点”;全面升级政府服务力,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培育引资汇智“强磁场”,人才、金融、项目高效对接、协作共赢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进一步拓展了无锡科技创新和产业强市新空间。
这张隐形的王炸,值得进一步看好。
作者:王歆怡、刘纯